書畫收藏之“藏”的學問(下)
其三是使用方式。書畫的使用主要是觀覽。通常,在家里盡量不要長期張掛一百年以前的書畫,每年在秋日里懸掛三日,通風晾晾即可。經過實驗,一張紙本繪畫懸掛在墻上的壽命大約有20年,此后,就要靠不斷地進行修補使之“茍延殘喘”。百年以后的書畫每年以張掛一個月為宜,千萬不要讓太陽直射畫面,室內照明用無紅、無紫的燈光為佳。如果是鏡框裝畫,在潮濕季節要注意是否起霉斑,一旦發現,可請博物館的專業人員處理。南宋趙希鵠是趙匡胤的第九代孫,他在把玩古書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著成《洞天清祿集》,對觀賞古書畫提出諸多的環境要求,如展玩古畫應擇干爽之日,室內不可焚香,“一屋止可三四軸,觀玩三五日,別易名筆,則諸軸皆見風日,決不蒸淫。又輪次掛之,則不令惹塵埃……用馬尾或絲拂輕拂畫面。……一畫前必設一小案以之”,充分體現出一位貴族享受藝術的生活方式是多么優雅和精細,書中關于保護和裝裱書畫的經驗之談一直沿用至今,作者還專事記述了諸多名家用印的規律和特點及作畫的一些妙法。
其四是登錄。登錄的形式因人而異,個人收藏書畫,超過十件就應當進行登錄管理,登錄的12個要素是作品的編號、時代、作者、名稱、質地、尺寸(包括內外尺寸)、來源、畫心狀況和裝裱狀況、鑒定意見、發表和參展記錄、存放地、照片等。單位收藏在此基礎上的信息應當更多一些,如修復記錄、出庫記錄、借閱記錄等等,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份完整的檔案,必須賬本、卡片、實物一致。目前,電子信息手段已十分普及,均可以電子賬和紙本賬并用。所有紙絹類文物和檔案的保護、使用方法在原則上是基本相同的,可舉一反三,因為其材質是一樣的。